先前用美柚的 cocoapods-imy-bin 插件简单实现了部分 Pods 的二进制化,虽然功能不完善,但是起码还是先用上了。接入、回归测试期间发现些小的问题,整理一下后面再继续造轮子解决这些问题。
生成 bin 的方式,需要编写一个项目 spec,然后查看 Podfile.lock 中具体的版本,通过编写 spec.dependency 指定版本,然后插件打包上传,然后 pod install 生成对 bin 的依赖。
这里面的操作成本比较高:
1. 需要手工编写 spec;
2. 需要手工确认 Podfile.lock 中锁定的版本;
3. 某些源码打出来的包没有头文件、bundle;
4. 某些源码打出来的包可能是因为 macro 的问题有异常;
关于第一二点,理想状况只要在 Podfile mark 一下就应该自动搞定。
关于第三点,WCDB 用 cocoapods-packager 是有 header 的,WCDB.podspec 看了下也是没问题的,所以目前这种 packing 方式不满足我们的需求。
第四点提及的 macro 的问题则更多些,有点让人想放弃填坑的冲动,比如:
SDSWebImage 的 webp support,单独编译时就想不到要在 preprocess definition 上增加 SD_WEBP=1;
还有些与 Debug/Release/ARC Support 这些 macro 相关的条件编译,这意味着如果要 packing 一个 binary,这个 binary 大概率只能用在这个项目的某种编译环境中。
综上使用 source + tag/version/commit 的方式就不能用来作为这个 binary 的唯一标识。因为你不知道哪天引入的第三方库里面有多少条件编译代码,所以不得不时刻提防。
最终的形态应该是某个 binary 仅用在特定项目中,具体引用的 binary 要和编译参数内容相关。
由于目前插件采用的是源码白名单,那么白名单之外的 Pod 就自动使用了二进制,这种无感知会带来潜在的异常,比如:
有两个项目,A 使用 master-107-YYText,B 使用 private-107-YYText,两个项目同时开启二进制依赖。A 上传了 master-107-YYText-bin,而 B 不知情,插件导致错误地使用了 master-107-YYText-bin 。
在业务代码没有组件化的情况下,搞 Pods 的二进制化必要性一般,特别是有了 M1 的 Mac mini 之后,得益于 M1 超高的 IPC 和高性能 SSD,打包速度有了几倍的提升。
技术原理上没有特别复杂的东西,倒是工程化落地需要考量的细节比较多。
— May 19, 2021